地平線、黑芝麻智能扎堆上市:智駕黎明來了?
【摘要】
一說起新能源汽車,那一定繞不開“智駕”這個詞。事實上,智能駕駛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標簽之一,一直頻頻被各大新能源車企所強調,是各方競爭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智能駕駛行業的發展也不斷提速,不少智能駕駛企業紛紛開始沖刺IPO。
比如,在前不久的3月26日,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地平線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啟動港股IPO。而在地平線沖刺上市之前,自動駕駛研發企業黑芝麻智能已于3月22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
順勢而為
事實上,早在2023年,智能駕駛行業就掀起了一波上市潮。除了前文曾提到的地平線、黑芝麻智能之外,包括知行科技、速騰聚創在內的十多家智能駕駛領域的相關企業都提交了申請書,其中部分智駕企業已經成功掛牌上市。而在這些智能駕駛企業相繼沖刺上市背后,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多年的深耕,這些智能駕駛企業都積累了相當的實力,有了沖擊上市的底氣。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鏈也隨之快速發展,不少智能駕駛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內收獲了亮眼的成績。據了解,自成立以來,速騰聚創已累計交付超過100,000臺激光雷達;已經成為港股“智能駕駛第一股”的知行科技,則是中國第二大第三方自動駕駛域控制器提供商,市場份額達26.2%。
此外,據灼識咨詢資料顯示,地平線已是最大的提供前裝量產ADAS和AD解決方案的中國公司。另外,按照2022年車規級高算力SoC的出貨量計算,黑芝麻智能是全球第三大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SoC及基于SoC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梢?,這些開啟IPO征程的智能駕駛企業大都是各自領域內的佼佼者,而其所具備的實力也會是其沖刺IPO路上的最大依仗。
另一方面,智能駕駛領域競爭日益升溫,上市有助于智能駕駛企業增強競爭力。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點,而各車企為了不被供應商卡脖子,大都進行了全產業鏈布局,智能駕駛更是重中之重。
要知道,智能駕駛領域本就研發難度高,競爭激烈,車企的入局更是使得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激烈程度更上一層樓。因而,對智能駕駛企業來說,提升自身實力與競爭力迫在眉睫。上市不僅能夠幫助智駕企業打響知名度,還能夠幫助智駕企業籌集更多的資金,讓其有更加充裕的資金開展后續業務,實現實力的持續提升。
也是不得不為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智能駕駛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企業所熟知,正因如此,智能駕駛供應商也乘風而起,實現了實力與業績的雙重增長。只是,隨著車企相繼布局智能駕駛領域,智能駕駛供應商也面臨著來自多方的壓力。各大智能駕駛企業之所以積極沖刺IPO,除了有自身的實力為依托之外,也有對現實因素的考量。
一是,智能駕駛盈利難度大,智能駕駛企業尚無法實現自我“造血”。事實上,盡管部分智能駕駛企業都已經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在各自深耕的領域內站穩了腳跟,但盈利難這一問題仍然是智能駕駛相關企業所面臨的頭號難題,行業內實現盈利者寥寥無幾,虧損更是智能駕駛企業的普遍狀態。
具體來看,從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固然實現了營收從4.67億元到15.52億元的大幅度增長,三年復合年增長率近83%,卻仍未擺脫虧損局面。據招股書顯示,從2021年—2023年,地平線三年合計虧損超175億元,三年合計經調整虧損凈額超46億元。無獨有偶,截至2023年12月31日,黑芝麻智能累計虧損高達114.47億元。由于智能駕駛企業深陷虧損局面,自身難以實現自我造血,就需要外部輸血,而上市則是其獲得融資的重要窗口之一,于是智能駕駛行業迎來了一波上市熱潮。
二是,受市場環境的影響,智駕企業在一級資本市場的融資變得越來越難。不同于其他行業,智能駕駛企業具有很高的門檻,對于相關企業的技術實力有著很高的要求。為了不斷提升智能駕駛技術,智能駕駛企業都在長期圍繞著技術研發投入下功夫,大部分的智能駕駛企業研發投入都處于高位。而技術的研發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對于智能駕駛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來說,融資就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由于智能駕駛的商業化落地進展緩慢,投資人對于智能駕駛的熱情逐漸減退,智能駕駛企業的融資變得越來越難。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共發生14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為932億元。而截至2022年11月14日,自動駕駛行業投融資事件為92起(不包括IPO),融資規模僅為240億元,融資規模僅為2021全年的四分之一。智駕企業融資變難,行業競爭卻只增不減,當前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的智駕企業仍然需要外部輸血,而上市是獲取資金最為簡單直接的途徑,因此對智駕企業來說,上市勢在必行。
淘汰賽開啟,智駕企業“卷”不停
當前,智能駕駛相關產業都在積極尋求上市,以期為下半場比賽增添砝碼。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智能駕駛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行業競爭也將變得愈發激烈。事實上,智能駕駛的淘汰賽已經打響,駕駛企業為了“活下去”,也都拼盡全力,做足了準備。
首先是,卷算力。智能駕駛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標志,智能駕駛的級別越高,所需要傳感器數量就越多、信息精度就越高、數據量就越大,而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算力作為支撐。據億歐智庫分析,自動駕駛等級每增加一級,所需的芯片算力會呈現十倍以上的上升,L4、L5需要的算力可能要接近400TOPS、4000+TOPS。因此,算力也就成為智能駕駛企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地平線已經發布過“征程2系列”“征程3系列”以及“征程5系列”3個系列的芯片產品,芯片算力也由征程2的4TOPS提升到了征程5的128TOPS。無獨有偶,黑芝麻智能在2019年推出了芯片算力為5-10TOPS的第一代芯片“華山一號A500”;在2020年發布了算力達到了58–116TOPS的第二代芯片“華山二號A1000”;2021年,黑芝麻智能推出了算力達到106TOPS,最高可達196TOPS的“華山二號A1000 Pro”。
其次是,卷性價比。性價比這股風同樣刮到了智能駕駛行業,為了獲得更多客戶的青睞,智能駕駛行業也掀起了價格戰,智駕企業紛紛推出了“性價比”方案。具體來看,智能駕駛領域的“獨角獸”毫末智行就發布了3款第二代智能輔助駕駛產品,而這三款產品的量產價格都在千元級別;大疆車載在去年6月發布了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成行”,售價區間大致在5000-15000元之間。
眾所周知,激光雷達被譽為自動駕駛車輛的“眼睛”,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在激光雷達領域,價格戰一樣在上演,性價比同樣成為了各方的共識。比如,一徑科技此前發布了全新SPAD激光雷達“ZVISION EZ6”,其價格率先打破2000元的邊界,真正進入“1”打頭時代;速騰聚創則是發布M平臺新一代中長距激光雷達MX,而據速騰聚創方面表示,“MX將以低于200美金(約合人民幣1447.78元)的成本作為基礎實現第一個項目的量產,并盡快將價格鎖定到1000元左右。”
智駕仍在等待黎明
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智能駕駛發展提速。即便是智能駕駛企業所頭疼的商業化落地問題,也隨著政策的指導、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感知的提升而迎來了轉機。但必須要說的是,智能駕駛前景巨大,但制約也多,智能駕駛企業同樣面臨著重重考驗。換言之,對各路智能駕駛企業來說,黎明尚未到來。
一來,智駕領域“內卷”不止,智駕企業壓力不小。當前,新能源汽車正在大打價格戰,而這也倒逼智能駕駛企業開始祭出性價比這一殺手锏,以滿足車企的需求,從而獲得更多的客戶和訂單量。但隨著價格戰的開打,智能駕駛企業的利潤空間勢必會進一步壓縮,這無疑加大了智能駕駛企業的盈利難度,再加上智駕技術的提升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以及外界融資熱情減退,智能駕駛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只增不減。
二來,智能駕駛的商業化落地仍在不斷摸索中。商業化對于智能駕駛企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倘若商業化道路無法跑通,智能駕駛企業就很難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會對自身的后續發展產生影響。只是,盡管在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智能駕駛的商業化進程正在提速,但距離最終開花結果仍然需要時間。于智能駕駛企業而言,前路依舊漫長。
毫無疑問,智能駕駛是現在乃至未來汽車的一大重要標簽,各方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深耕與布局,將進一步推動智能駕駛產業的發展。只是,智能駕駛領域既有機會,同樣有挑戰,智駕企業仍然需要不斷向前,跨過難關。相信隨著智能駕駛行業的持續向前,智駕企業終會等到收獲的那一天。只是,在天亮之前,仍需要熬過一段黑夜。